课题专栏

课题5:典型矿集区3000m 三维地质结构与矿体定位

发布时间:2019-3-26 阅读次数:

课题名称:古太平洋构造体制成矿系统物质组成与过程

所属项目:北方东部复合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

所属专项:深地资源勘查开采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课题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课题负责人: 朱群

执行期限:2017年07月至2021年06月

课题目标:开展大兴安岭北段多宝山铜金矿集区和南段白音诺尔锡银铅锌矿集区精细填图与典型矿床、成矿系统研究,查明矿集区构造-建造特征、成矿地质体时空分布与演化序列,研究铜金-锡银铅锌多金属矿有关的岩浆-热液演化机制及成矿物质迁移富集过程,探讨矿集区深部成岩-成矿系统的时空结构,总结两个矿集区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矿体就位和成矿末端效应;以反射地震技术为先导,以三维重磁电探测为手段,疏密结合、重点解剖,探索复杂构造区金属矿产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方法组合,标定深部成岩成矿系列;融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运用大数据超算平台构建两个矿集区3000m 以浅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揭示复合造山系大型斑岩型铜金、锡银铅锌成矿系统深部矿体定位机制,实现深部金属矿体有效预测,圈定2-3 处深部找矿靶区并进行钻探验证。

研究内容

1. 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和三维结构精细调查。基于已有地质矿产数据库,深化潜力评价研究与三维地质调查成果,总结多宝山和白音诺尔两个矿集区铜金、锡银铅锌矿产分布规律、控矿条件和深部找矿方向;开展大比例尺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编制1:5 万建造-构造图等系列基础图件,建立重大地质事件序列和成矿精细年代结构,查明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体、成矿控矿构造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2. 矿集区铜金、锡银铅锌成矿系统研究。针对多宝山-争光斑岩-浅成低温型铜-金矿、白音诺尔-双尖子山-维拉斯托岩浆热液锡银铅锌矿,开展成矿系统研究,查明典型矿床成矿母岩、蚀变带、矿化带时空关系,示踪成矿流体来源、时空演化与金属元素迁移、共生、分离过程,揭示矿体就位和成矿末端效应;研究矿床变形特征,查明变形、金属矿物再活化机制,查明矿床形成深度、剥蚀或埋藏程度,揭示后期叠加改造作用对矿床的影响,构建完整的多宝山矿集区早古生代斑岩-浅成低温铜金成矿系统 和白音诺尔中生代岩浆-热液银铅锌锡成矿系统。

3. 矿集区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在充分利用已有物、化、遥等数据基础上,开展浅层地震反射、面积性高精度重磁及三维电磁勘探、连续电磁阵列等方法测量,实现高分辨率反射地震约束下的三维重磁反演模拟,标定深部地壳结构及含矿地质体空间分布,建立矿集区成矿系统深部地质结构;

4.矿集区三维建模与深部找矿预测。融合矿集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针等各种数据资料,对矿集区金属矿产的空间展布与结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其矿体的深部空间形态,并以此作为标志层,应用超算平台,选取GoCAD/Skua,Micromine 等先进三维建模软件,采用线框构模、表面构模、体元构模及混合构模技术,建立矿集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矿集区初始三维地质概念模型、矿集区地球物理三维数据体(密度体、磁性体、电性体)、矿区三维地质模型),实现矿集区3000m“透明化”,开展矿体定位预测与验证,提交深部找矿靶区。

项目负责人

项目简介

北方东部复合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

研究背景:      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经历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增生过程,又遭受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叠加与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俯冲增生斑岩铜-金-钼矿和陆壳再造银-铅-锌-钨-锡-钼矿床共存的复合成矿省,具有“三大构造体制,两向汇聚叠加”和“三大成矿系统,多期复合成矿”的鲜明特征,明显不同于北方西部增生造山带。本项目立足于复合造山与叠加成矿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以标志性复合成矿系统深部结构和典型矿集区为研究重点,揭示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