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制成矿系统物质组成与过程
所属项目:北方东部复合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
所属专项:深地资源勘查开采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课题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 武广
执行期限:2017年07月至2021年06月
课题目标:
查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制演化及其造山过程影响的范围和强度;揭示斑岩型铜钼、斑岩型铜金、斑岩型钼-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热液脉型银铅锌钨钼和矽卡岩型铅锌银成矿系统始端性质和含矿岩浆的源区特征,含矿岩浆形成的深部过程及其对成矿热液产生的控制机理;阐明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迁移及矿质沉淀机制;查明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制有关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的时空分布、矿化分带和演化规律,构建中生代特色成矿系统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为完善与构建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理论模型提供依据。
研究内容:
1.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演化及造山过程。研究大兴安岭西北部和俄-蒙邻区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揭示蒙古-鄂霍茨克洋打开、俯冲、碰撞造山、伸展的时间及俯冲方式;查明各阶段的标志产物;厘定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影响的范围和强度。
2.中生代特色成矿系统深部过程。研究大兴安岭西北部与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制有关的特色成矿系统深部过程;阐明斑岩型铜钼、斑岩型铜金、斑岩型钼-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热液脉型银铅锌钨钼和矽卡岩型铅锌银成矿系统控矿和含矿岩浆的源区特征、深部壳幔结构、深部部分熔融过程对地壳熔融及中生代含矿岩浆形成的制约,岩浆产出的动力学背景,含矿岩浆从源区到侵位结晶及成矿的控制机制,查明控制不同类型成矿系统“始端”的要素。
3.特色成矿系统的“末端”效应。开展典型矿床的精细解剖及成因研究,阐明其成矿地质条件和控制因素;研究含矿岩浆体系到成矿热液体系的转换过程,成矿系统中成矿元素的丰度从深部到浅部、从始端到末端的演化规律,成矿热液形成、迁移、演化及成矿物质沉淀富集机制;研究典型矿集区的隆升和剥蚀历史,查明矿床的定位与保存情况;构建典型矿床的矿物、元素、同位素和蚀变的水平、垂直分带模式;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式,进一步构筑不同特色成矿系统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
4.矿床的时空分布与区域成矿规律。厘定新巴尔虎右旗-根河成矿带(斑岩型铜钼矿床、斑岩型钼-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和热液脉型银铅锌钨钼矿床)、上黑龙江成矿带(斑岩型铜金矿床和热液脉型金矿床)和东乌旗(-嫩江)成矿带(矽卡岩型铅锌银矿床和高温热液型钨钼矿床)中不同类型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与地层、构造、岩浆岩、区域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之间的关系,探讨成矿带中不同的块体属性、基底组成和岩浆岩类型对矿床分布的控制规律,揭示成矿系统与深部源区性质、地壳结构、构造-岩浆动力学背景等之间内在联系;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划分矿床成矿系列。
5.中-俄-蒙重要成矿带对比。开展中-俄-蒙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厘定蒙古-鄂霍茨克成矿系统俄-蒙一侧主攻矿种、重要矿床类型、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对岩浆岩和构造开展专题研究,查明构造-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建立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模式;编制大兴安岭西北部及俄-蒙邻区区域成矿规律图。
研究背景: 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经历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增生过程,又遭受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叠加与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俯冲增生斑岩铜-金-钼矿和陆壳再造银-铅-锌-钨-锡-钼矿床共存的复合成矿省,具有“三大构造体制,两向汇聚叠加”和“三大成矿系统,多期复合成矿”的鲜明特征,明显不同于北方西部增生造山带。本项目立足于复合造山与叠加成矿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以标志性复合成矿系统深部结构和典型矿集区为研究重点,揭示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