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长石晶体中常发育丰富的成分和结构环带,且通常表现为微米尺度环带(10-100 μm),这些环带常被用来示踪结晶环境、岩石成因和热演化过程,而斜长石内部是否存在纳米尺度(10-100 nm)环带目前尚不清楚。原子探针是对不同元素的原子逐个进行分析...
火成碳酸岩是揭示地幔源区性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独特探针。它形成于伸展大地构造背景之下,源于地幔的低程度部分熔融,在超大陆旋回中通常形成于超大陆裂解的最初期,因此前寒武纪的火成碳酸岩可以有效锚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起始时限。然而,目前世界上已经识别的火成碳酸岩大多形成于显生宙,前寒武纪火成碳酸岩鲜有报道,...
电气石是一种常见的含B矿物,在花岗质岩石和多种热液矿床中均有广泛发育,其形成的温度压力范围很广,能够在地壳的温度压力范围内稳定存在,并且与多种地质流体保持平衡。因为电气石硬度较大,形成后能够经受住剥蚀、风化、成岩和变质作用过程而保存其形成时的组成与结构。通过对电气石的主微量元素、硼同位素的分析可以示...
目前关于古亚洲洋闭合的时限及相关的块体拼贴过程仍存在着广泛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古亚洲洋俯冲从早古生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二叠世,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古亚洲洋在中泥盆世已经闭合,晚古生代进入伸展阶段。因此,晚古生代尤其是石炭纪岩浆活动的性质及其构造背景研究成为争议的焦点,已被用作揭示古亚洲洋俯冲和兴蒙造山带...
欧亚大陆东缘存在由被动大陆边缘向活动大陆边缘转换、由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向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转换的构造背景与过程,这一地质过程涉及到欧亚大陆东部大陆边缘演化、环太平洋构造带启动与增生过程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北方造山带东部特别是佳木斯地块东缘地区,存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板块构造体制对...
内蒙东南部地区是国家重点成矿带之一的大兴安岭成矿带的一部分,大大小小的矿床星罗棋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巴林左旗区域内包含了乃林坝、双尖子山、白音诺尔等众多已发现的金属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区域发现大量白垩纪侵入岩出露及断裂等有利成矿条件,近年来,伴随着对中亚造...
第三课题“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制成矿系统物质组成与成矿过程”(课题编号:2017YFC0601303)围绕课题任务要求,结合内蒙古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的勘查进展,相继确认该矿床存在含有铌、钽、铍、铯等稀有金属矿物,为超大型锂多金属矿床。维拉斯托矿床是在大兴安岭南段乃至中国北方首次发现的超大型锂多金...
氮气是大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和有机沉积环境中的核心成分。CO2-N2流体曾在高级变质岩中发现。在硅酸盐环境以及升温、低水活性、高氧逸度的条件下,氮气倾向从含氨基的矿物(如长石和云母)中分异出来。白钨矿中含有少量的氮气一般被认为是由于有机质的分解作用。但也有研究成果表明,白钨矿中含有少量的氮气很可能是来...
中国北方造山带是显生宙期间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主要由增生杂岩和岩浆岩组成,先后经历了古亚洲洋俯冲闭合、陆陆汇聚以及碰撞后伸展等地质过程,系统地保存了欧亚大陆形成与演化的信息,是全球显生宙以来陆壳增生和改造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该造山带的研究中有关最终洋盆关闭的时间与地点一直...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是指与镁铁-超镁铁岩相关的富含Cu、Ni的硫化物矿床,可用于区域构造演化和岩浆过程示踪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最初人们认为其形成于裂谷环境,而后研究表明其形成于幔源镁铁-超镁铁质岩浆中不混溶硫化物液滴的熔离和汇聚作用,多与地幔柱作用及相关的大火成岩省事件有关。近年来,伴随着...
斑岩铜矿床的蚀变和矿化常由内而外呈环状分布、由下而上具明显的垂直分带,这一规律是斑岩型铜矿床找矿勘查中最重要的宏观依据。但在实际找矿过程中,并不是每个矿床都表现出这样的环状蚀变分布特征,这类矿床往往在形成之后,遭受了后期复杂的构造改造作用。有些受到脆性断裂的截切,矿体被错移,如圣马纽埃矿床 (Low...
研究背景: 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经历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增生过程,又遭受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叠加与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俯冲增生斑岩铜-金-钼矿和陆壳再造银-铅-锌-钨-锡-钼矿床共存的复合成矿省,具有“三大构造体制,两向汇聚叠加”和“三大成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