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专项“北方东部复合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下属课题一“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岩石圈三维架构与成矿地质背景”于2018年9月25日-2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召开了西拉木伦构造带野外现场会。目的是在目前开展的1:5万杏树洼蛇绿混杂岩填图基础上,对一些新的发现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现场交流与讨论,凝练科学问题、提升研究水平。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吉林大学、黑龙江地质调查总院等6个单位15位专家参加了本次野外现场会。国内地学领域知名专家肖庆辉研究员、李锦轶研究员、闫臻研究员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知名填图专家杨晓平教授级高工、孙立新研究员等应邀参加了野外交流。
野外现场会由课题一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进研究员主持,课题一下设专题三负责人刘建峰研究员负责室内外讲解。为了确定华北北缘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时代、变形期次与性质,从而确定古亚洲洋是否存在晚古生代的缝合带以及俯冲增生过程,课题一选择华北北缘西拉木伦构造带的林西杏树洼以及阿拉善狼山地区开展大比例尺的填图,其中刘建峰研究员负责杏树洼地区的填图。杏树洼地区由于早年发现了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而成为中国北方造山带研究最为关注的地区之一,相关争论也最为激烈。
专题负责人在会上就本次填图的目的与意义做了系统的介绍,详细介绍了目前工作的进展情况、主要发现以及一些存在问题。在现场,与会专家对填图过程中的重要发现进行了现场讨论,并对一些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肖庆辉研究员不顾80岁高龄,全程参加野外讨论,对蛇绿混杂岩的填图方法、内容以及如何通过构造变形恢复俯冲增生过程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看法;李锦轶研究员向课题参与人员系统介绍了西拉木伦构造带的研究历史以及在我国北方造山带演化中的作用,并对填图过程中识别的洋岛海山组合进行了现场鉴别;闫臻研究员则系统介绍了混杂岩的定义和填图方法,并对填图区一些晚古生代地层的沉积环境给出了不同见解。这些专家的意见为课题一的顺利开展、未来研究方向聚焦以及成果提升起到重要作用。项目组成员一致表示将集中精力,进一步聚焦科学问题,完成课题的目标任务。
会议最后一天,与会专家及其课题主要人员,驱车前往杏树洼西侧柯单山蛇绿混杂岩现场进行了观察,讨论了柯单山蛇绿混杂岩与杏树洼蛇绿混杂岩的对比问题以及年代学问题,建议课题未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研究背景: 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经历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增生过程,又遭受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叠加与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俯冲增生斑岩铜-金-钼矿和陆壳再造银-铅-锌-钨-锡-钼矿床共存的复合成矿省,具有“三大构造体制,两向汇聚叠加”和“三大成矿系统,多期复合成矿”的鲜明特征,明显不同于北方西部增生造山带。本项目立足于复合造山与叠加成矿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以标志性复合成矿系统深部结构和典型矿集区为研究重点,揭示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