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专项“北方东部复合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项目编号:2017YFC0601300)于2017年10月19日在北京召开了项目启动暨课题实施方案研讨会,其目的在于项目运行之初明确各课题任务及其实施方案的有效性。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紫金矿业等10个参加单位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翟明国、高锐、吴福元等院士、国内地学领域知名学者侯增谦、肖庆辉、邓军、肖文交、刘财等研究员/教授应邀作为指导专家、李月臣研究员作为科技部指定的跟踪专家出席了会议。此外,科技部专业机构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裴志永处长、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徐浩调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高锦曦和王涛两位副所长也出席了会议。
徐浩代表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对项目获批表达了祝贺和肯定。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裴志永处长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流程及有关管理措施,并就项目管理方法、组织实施细则、资金管理使用等各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所长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致辞并宣读指导专家和跟踪专家名单,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福元院士代表项目指导专家致辞,并表示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将全力支持项目的实施。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9家科研院所、高校、行业部门和大型矿业企业组成的优势研究团队共同承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精心组织了该项目的立项、组织协调工作和本次启动会的筹备。项目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秦克章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项目总经费为8859万元,共设立6个课题,执行期限为2017年7月至2021年6月。项目围绕“北方东部三大构造体制复合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过程、驱动机制与复合成矿过程”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聚焦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三大构造体制、两向汇聚叠加”特色、揭示“三大成矿系统、多期复合成矿”的发育过程,查明三大成矿系统的成矿物质来源、迁移、聚集机理及矿体就位与保存机制,实现多宝山和白音诺尔两个矿集区0-3000米透明化,发展和完善复合成矿理论,为深部资源勘查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论证会上,项目负责人秦克章研究员对项目的立项背景、目标任务、具体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总体方案与课题设置进行了系统介绍,使全体参研人员对项目总体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6个课题负责人分别就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实施方案等进行了详细的多媒体汇报,项目指导专家和跟踪专家就各个课题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和工作建议。随后,各课题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就专家建议和本次会议心得进行了综合讨论,明确了各课题的具体工作方向和内容,进一步优化了实施方案,并一致表示将齐心协力、交叉融合竭力完成项目的目标任务。
研究背景: 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经历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增生过程,又遭受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叠加与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俯冲增生斑岩铜-金-钼矿和陆壳再造银-铅-锌-钨-锡-钼矿床共存的复合成矿省,具有“三大构造体制,两向汇聚叠加”和“三大成矿系统,多期复合成矿”的鲜明特征,明显不同于北方西部增生造山带。本项目立足于复合造山与叠加成矿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以标志性复合成矿系统深部结构和典型矿集区为研究重点,揭示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末端”...